□ 高 杨
“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郭沫若先生生动美妙的描写,让无数人对淮盐的制作工艺充满了向往。淮盐有着它独特的生产方式,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被引流入复堆河,再通过扬水站扬进水库储存,进行初步蒸发,然后由送水道进入蒸发池,再逐级提升盐分浓度,最终成了卤水。卤水进入结晶区,就在那里达到饱和,结晶成盐。
我们徐圩盐场北靠云台山、南依东陬山、西临烧香河、东拥黄海,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纳潮扬水,晒出了最纯净的淮盐。
金秋时节,站在盐田边,看着那经过烈日烘烤后沉在卤池底下厚厚的盐层,让我感受到了“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的浪漫意境和情怀。此时只要伸伸手,就可以从盐田里捞出一捧湿漉漉的盐晶。而有些盐田里的盐已经被扒捞起来了,在盐田边堆成了一座亮晶晶的“雪山”,在太阳下闪着富足的光芒。
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徐圩投资公司组织开展的“走一线、看发展、提素质”采风活动。当我随着采风人员走进方洋工区,此时扒盐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见扒盐工人们身着长衣长裤,戴着手套,穿着水靴,随着牵引机扶正扒盐斗,将盐运送到管道口,经卤水淘洗后,再经管道运输至盐廪。廪边的工人手持工具,接应不断输送过来的盐晶,不久便堆成了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小银山。
湿润的海风轻抚着这片咸土地,顺便捎来了一股浓重的特有的海腥味。在盐场这种连空气都是咸的地方,虽有些荒凉,但在它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世界罕见地奇景。
此时的盐场,正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时刻,扒盐斗带出的那一条条略不规则的曲线,倒映入盐田的海水里如丝绸般顺滑,而盐山也折射着银色的光芒,看起来像一垛垛发光的银山一般。盐工们挥洒着汗水,黝黑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双手是他们的标志,手上都有被盐耙子磨出的厚厚老茧,坚硬粗糙。雪白的淮盐,每一颗都是汗水的结晶,是技术的结晶,更是世代盐民团结一心,集体劳动与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