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废弃物本身蕴含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推动其中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对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明确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助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
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加速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特别是对新兴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能够显著提升关键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从而增强我国在资源能源及重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方面的自主能力。
提高利用水平 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需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和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和风电光伏发电的退役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将对废弃物管理体系造成一定压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及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已经成为减污降碳和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介绍,本次《意见》根据废弃物的来源和利用方式进行分类,推进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提高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价值、社会关注度和循环利用难度等因素,针对废旧动力电池、低值可回收物及新型废弃物三类重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低值可回收物成为制约循环利用的关键。”温宗国表示,现阶段废弃物的价值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个是回收利用的技术难度,另一个是回收后成为再生产品带来的经济价值。相较于高值废弃物拥有较为优越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属性,低值废弃物在这两方面表现较差,回收再利用后的资源化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这类废弃物常成为污染治理的难点重点。
对于如何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则认为,企业是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执行者,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建设的核心作用,理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价值链,鼓励和支持相关回收企业通过加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技术工艺设备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探索低值可回收物可持续经营模式。
“这三项重点关注对于相关行业都将产生有利影响。”在温宗国看来,废旧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将对新能源汽车和能源储存行业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这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设计。低值可回收物的循环再利用则有助于推动包装、建筑和电子制造等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光伏和风电新型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对设备制造、能源生产和环境服务行业尤为有利。
突破技术瓶颈 构建循环利用长效激励机制
《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新增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到2030年,各类废弃物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世界前列。
增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内生动力,根本在于突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瓶颈。温宗国表示,当前研发工作的重点在于实现原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废物再利用与再制造,以及特定种类固废的精细化利用技术等方面。同时,应积极探索并建立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为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意见》指出,各地应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培养行业骨干企业,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对此,温宗国建议,应当培育科技研发创新与转化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在涉及招商引资时,还应关注该企业与当地产业体系和消费市场的联动效果,确保能够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调动企业承担废弃物管理体系的主体责任,关键在于通过政策工具保障产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避免企业收益受损。”温宗国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财税支持措施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补偿,或探索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碳资产交易制度,核定企业循环利用措施的碳减排量。
除了企业自身,温宗国还建议地方探索建立废弃物跨区域协同利用机制,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废旧物资综合利用项目等相关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做好用地、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推进环境、能源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长效支持废弃物循环,利好企业在当地生根发芽、茁壮发展。
“区域协同主要有两个实现层面,一是相邻地区的协同作业,便于统筹协调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废弃物专用体系,通过合理调配资源解决双方需求,可以实现互补优势,推动资源共享,深化生态共建,从而实现经济共赢。”他说。
设立统一规范标准 强化信息化监管力度
近年来,我国在规范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统一的规范标准涵盖了技术和质量要求,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应该从源头废弃物减量、材料再使用、资源回收再生、能源化回收的废弃物管理优先级排序出发,针对企业产品生产,加快建设覆盖面更广的标准认证体系,从深度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管控角度出发,确认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规范、质量分类和检测标准,从而激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的早期考虑可持续性和循环经济原则。”温宗国说。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监管的引入,废弃物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和高效。通过信息化手段,源头到最终处理的数据被准确记录和跟踪,提高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管理效率。
在废弃物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监管体系该如何建设?温宗国表示,从产生来源的差异来看,企业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可以通过财务流向进行监控,而来源于社区的生活类废弃物则因涉及隐私安全问题,不允许设施性企业直接采集信息;从流动的差异来看,循环利用是一个闭环流程,各个环节的信息流动需要确保顺畅衔接;从处理方式的差异来看,不同类型的废弃物因综合利用率不同,监管程度也相应存在差异。
实施统一规范标准和信息化监管,有助于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体系。“未来,信息化监管应提升软硬件设施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市场配置的智慧管理,提升废弃物分类资源化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水平,构建全链条业务信息平台和回收追溯系统,建立全覆盖废弃物从收集、贮存到转运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温宗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