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春节的最后一抹华彩,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意之夜。当圆月升上柳梢,万家灯火次第点亮,这个被称作"元宵节""上元节"的夜晚,承载着中国人对圆满的终极想象。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节日,既是农耕文明的时间密码,也是东方美学的璀璨结晶。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除了吃汤圆、挑花灯外,在我的家乡山东还有蒸面灯的习俗。在记忆深处元宵节这一天妈妈总会蒸面灯,妈妈蒸的面灯承载着对全家人的祝福,晚上将蒸好的面灯摆放在家中的各个位置,寓意新的一年里亮亮堂堂、平平安安。
面灯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是用面粉或豆面粉和成稍硬的面团,然后蒸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包括月份灯、动物灯等。最基础的是月份灯,每多一个月面灯上多一道褶,十二月份就分成十二褶,捏好后一起放进蒸笼里蒸熟,打开盖后哪盏灯里的蒸馏水多,也就预示着哪个月份的雨水更加充足。待灯取出见凉变硬后,插上缠了棉花的植物秸秆作灯芯,将植物油倒入灯碗点燃。若发现哪个月份的灯芯燃的特别旺,表示这个月有喜庆的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捏面灯的同时,人们还会做龙灯。所谓的龙灯,就是捏出一条龙的形状盘绕起一盏面灯。人们往往是将面搓成条状,用剪子剪出背上的锯齿代表龙的鳞片,折两根扫帚枝插在龙头上代表龙角,用黑豆黏在龙头上代表眼睛,最后撕下一片过年时贴的春联,剪成舌头的形状,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呈现出来了。待到蒸熟后等到天黑之后,就把这些面灯点燃,点着之后不能吹灭,一直让里面的油燃尽。拿着点燃的灯,大人都会让孩子照照耳朵,照照眼睛,照照鼻子,照照牙齿等,寓意耳聪、目明,嗅觉灵敏、牙齿好等等,期盼孩子能够健健康康成长。
时过境迁,我已成家,远在他乡,但蒸面灯的习俗依旧记忆犹新。祈愿新的一年,家人们都健康平安幸福。(刘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