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天习惯性关注新闻的我,近日,依然像往常一样,通过手机端观看着这场绵延千年的绿色叙事,忽然意识到,在2025年春天新的注脚正在改写。从《齐民要术》里“顺天时,量地利”的农耕智慧,到如今无人机在库布其沙漠播撒草种的科技图景,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从未褪色,只是添了数字时代的墨香。
在新疆策勒的沙丘上,梭梭苗系着的二维码在风中轻颤,像极了古人系在竹简上的绳结。这些不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存储着苗木的基因信息、养护日志和碳汇估值,让每株植物的生长都成为可追溯的生态账本。当地牧民掏出手机查看“绿色股票”涨跌时,粗糙的指尖划过屏幕的光影,恍惚间与千年前丝绸之路上拨动算盘的商人身影重叠。科技并未割裂传统,反而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朴素伦理,在区块链技术中获得了永生。
湖北孝昌的“万树村”建设现场,中学生刘如意把写给未来的信笺系上枝头,这个动作与北京中关村白领在蚂蚁森林浇灌虚拟胡杨的动作,在时空两端遥相呼应。当72岁的陈伯将父亲骨灰混入红壤培植银杏时,深圳设计师正在用BIM技术构建垂直森林的三维模型。从实体种植到数字孪生,从物理根系到云端养护,全民义务植树早已突破地理界限——在VR眼镜里为南极云杉除冰的年轻人,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愚公”?
国家林草局的公报数据像春天的溪流漫过纸页:25%的森林覆盖率,200亿立方米的蓄积量,10万亿的林业产值。这些数字在内蒙古沙柳碳汇交易中心的电子屏上跳动,化作牧民账户里实实在在的收益。我望着大足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机的轰鸣,突然读懂“无废城市”的深意——当混凝土碎块蜕变为路基材料,当枯枝败叶转化为生物质电能,中国人的生态智慧正演绎着“物质不灭”的现代神话。
暮色中的无人机群掠过新栽的林带,投映的森林图腾与星月同辉。这让我想起古籍中“春分祭日”的古老仪式,而今我们以科技重绘自然崇拜:每棵绑定电子身份证的树苗,都是数字时代的图腾柱;每次扫码查询碳汇值的动作,都是信息文明的祈雨舞。从塞罕坝林场第一代造林人的军用水壶,到如今生态工程师的智能灌溉系统,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替山河妆成锦绣”的赤子之心。
站在这个春日的门槛回望,突然明白所谓生态文明建设,不过是把《诗经》里“树之榛栗”的吟唱,谱写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交响。当孝昌的桂花与阿拉善的胡杨在云端握手,当七旬老者的乡愁与少年的科幻想象在泥土中相遇,这场跨越千年的绿色长征,终将在数字与现实的交错中,生长出更瑰丽的年轮。(许东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