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会议提出,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服务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金融业要围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广大民营企业规模小、抵押物不足、贷款额度低、获贷成本高等原因,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对此,会议强调,要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资源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民营企业客户群体,提高民营企业贷款的比重,确保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民营小微企业的政策接连出台。2023年7月,《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要求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等。同年11月,《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发布,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等。 总体来看,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助推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金融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娄飞鹏看来,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充分用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通过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与各类机构开展好合作等,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注重AI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分属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实际融资需求千差万别,这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叶银丹看来,未来要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例如,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债券产品等,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力度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有专家表示,金融机构需要提升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例如,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加强金融科技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评估和定价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业内专家表示,应不断提高直接融资在民营企业融资中的占比,下大力气深化债券市场建设、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叶银丹建议,未来,要加快发展创业板、科创板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债券市场,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鼓励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等。同时,金融机构应积极通过股权融资等方式,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另外,金融机构还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上市辅导、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直接融资的能力。 相较于2018年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参会企业大多是科技型企业,这一变化表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对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而言,这一变化也将带来拓展业务、提升能力、促进创新等多方面的机遇。娄飞鹏表示,对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而言,需要围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做好科技创新领域金融服务。 叶银丹分析称,在信贷业务方面,金融机构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定制化、创新型的贷款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满足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金融机构能够协助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助力企业扩大规模、优化资本结构。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如外汇衍生品交易、利率互换等,帮助其应对市场波动风险。 资本市场方面,科技企业的创新特性和高成长性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投资热点,推动市场创新和发展。同时,长期资金入市可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实现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