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开云 开云 行业动态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服务于贫困群体?专家解读→

发布时间:2025-03-24 阅读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可行能力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本质。他认为,贫困不仅仅体现在收入的低下和生活水平的窘迫上,更重要的是,贫困是一种能力的缺失,尤其是个人缺乏实现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缺失导致贫困人群难以有效利用资源和机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转变思路,将关注点放在贫困群体能力的提升上。在可行能力的多个维度中,金融能力尤为关键。对于农户而言,金融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规划投资和增加收入,从而实现经济上的自我提升。

作者认为,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偏僻农村和相对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时,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金融思维模式。农户的需求复杂多样,他们首先不仅需要产生金融服务需求,更需要能够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传统的金融机构倾向于提供同质化、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期待这些产品和服务能够像“万能钥匙”一样解决所有问题。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相对贫困农户的个体特征和实际需求。这些农户普遍存在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或者对金融产品(服务)持有恐惧和不信任态度,或者不熟悉操作技能。因此,我们需要从农户需求者角度出发,通过提升他们的金融能力来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效果。

作者认为,在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存在一种倾向,即过分强调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认为其无所不能,鼓吹“线上万能论”,却忽视了弱势群体的自身需求特性、数字普惠的应用门槛以及其金融脆弱的客观性,这些都需要通过提升金融能力来克服。

作者提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各种线下组织场景相结合,来提升农户的金融能力。农户可以通过参与实践学习(干中学)的方式,加入各种组织,尤其是线下社交场合,在无形的交往中提升了金融能力。农户们在一起交流,互相学习,他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比如,一个农户可能会因为邻居或朋友的参保经历,而更倾向于了解和购买同款农业保险。组织内的互动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看似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还掌握了貌似复杂无比的操作技能,利用互动和朋辈效应来增强金融能力,能够更好地接触金融产品与服务,最终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作者强调,生产类场景尤其重要。在农村地区,各类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型组织形式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是养殖合作社、种植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还是以合作社为核心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都为农户提供了参与互动的场景。通过参与这些合作社场景,农户不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实际帮助,而且能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金融能力,并进一步接触到更多的数字普惠金融信息、产品与服务,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刘勇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瑞祺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